中山大學陳軍互老師展示海水製氫創新技術 助企業達淨零碳排 2024/03/27
依據臺灣 2050 淨零轉型「氫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估計,全球若要於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願景,氫能於發電、載具、工業及建築等部門之應用占全球整體能源供給比例將達 13%,為實現淨零排放之重要能源選項。目前世界各國積極布局氫能發展,其中日、德、韓及澳等國家,均已公布氫能發展國家策略,並啟動多項大型示範驗證計畫。我國政府已於 2022 年 3 月公布淨零排放路徑,氫能列屬重點規劃項目之一,並應用於發電、產業應用及載具等面向。
國立中山大學陳軍互教授看到氫氣的發展潛力,以及由於目前氫氣主要來自石化業或是透過裂解淡水取得,為避免與寶貴的民生或工業用水競爭,因此投入多年心力成功研發海水產氫技術。不僅取得美國專利並且榮獲包含2021 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金牌獎、2021 ASIE美國科學暨發明展金牌獎及國科會2023未來科技獎等殊榮。陳軍互教授於展示會中表示氫氣本身具有低汙染、填充快速、安全性高等特色,可提供半導體、煉鋼、肥料等製程或是儲能、發電及氫能車的動力使用,並且能透過與大氣中或工業產生CO2反應產生高值化化學品,達到負碳的效果,非常有助於提升淨零碳排的成功。氫氣的原料可以是水,不像其他的儲能技術需要開採特定的元素,當結合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就可以得到未來在碳權交易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的綠氫。
本展示會吸引中油、中鋼、臺鹽、光洋應材、律勝科技、工研院、金工中心及原能院等廠商及法人參加。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南臺灣科研產業化平台長期與盟校前瞻技術相關團隊及產業保持互動,因此觀察到臺鹽公司的電透析海水產鹽製程與陳軍互教授產氫技術的原理及副產品鹵水有高度互通之處,並且本身具有現成引進海水設施,故特地與該公司接洽並成功邀請該公司技術副廠長等中高層人員參加本次展示會。臺鹽副廠長於會後與陳軍互教授交流多項問題,並邀請陳教授前往該廠參觀做更深度的討論。
陳軍互教授所開發的創新水分解催化劑利用ARD的原理,不需要採用貴金屬,並可以在不需要真空或是特定的環境之下,採用Roll-to-Roll的方式可以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催化劑塗佈,所以催化劑成本上可以達到傳統的千分之一,而且催化劑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夠長效抵抗海水腐蝕。透過自主研發的第一代原型機產氫設備,可利用海水產生純度高達97%的氫氣,去除水氣之後可達99%以上,適合用於半導體製程。希望未來可以透過海水產生氫氣的技術與石化或者是排碳較大的企業一起合作,減低CO2在大氣中的含量,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